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检出不合格食品
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检出微生物污染问题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果食品中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中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落数较高;也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还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本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中规定,包装饮用水1个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检出。饮用水中超标可能是由于个别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等有关。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餐饮具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14934-2016?)中规定,消毒餐(饮)具中大肠菌群不得检出。餐饮具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是餐饮具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受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或者消毒杀菌不彻底。
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检出重金属污染问题
铅是一种慢性和积累性毒物,进入人体后,少部分会随着身体代谢排出体外,大部分会在体内沉积,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规定水产制品(海蜇制品除外)中铅的最大限量值为1.0mg/kg。水产制品中铅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把关不严,使用了铅含量超标的原料,或生产加工环境不符合要求,由生产设备迁移入产品等导致。
镉是最常见的重金属元素污染物之一。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慢性蓄积性。长期大量摄入镉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导致肾和骨骼损伤等健康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规定,凤尾鱼、旗鱼制品除外的其他鱼类制品中最大限量为0.1mg/kg。镉超标的原因,可能是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环境中镉元素的富集,或存在污染物从生产设备迁移入食品的可能。
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检出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问题
亮蓝是常见合成着色剂,在现代食品业中应用广泛。合成着色剂没有营养价值,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蜜饯中凉果类亮蓝的最大使用量为0.025g/kg,其他类别蜜饯中不得添加。亮蓝项目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厂家未按国标规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使用。
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检出其他指标问题
组胺是食品中游离组氨酸经组氨酸脱羧酶分解产生的一种胺类物质,主要是食品在储藏或加工过程中,体内自由组氨酸经过外源污染性或肠道微生物产生的脱羧酸酶降解后产生的对产品品质劣化和人体有一定毒害的化学物质。组胺中毒是水产食品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规定盐渍鱼(不含高组胺鱼类)中组胺的最大限量值为20mg/100g。组胺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产品所使用的原料不新鲜;也可能是加工过程中工艺控制不当,还可能是产品储运条件不当导致。
过氧化值是指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但食用过氧化值严重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规定,熟制葵花籽中过氧化值的最大限量为0.80g/100g,其他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最大限量为0.50g/100g。